首页 > 法治纵横 > 平等权利

“你痛恨的不是特权,是自己没特权”,庸俗化了舆论监督

2020-01-20 A- A+

  

“你痛恨的不是特权,是自己没特权”,庸俗化了舆论监督

韩寒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写到,“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图片来自新京报网

  “你痛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这两天,某起“你懂的”事件引爆舆论后,有人又抛出了这番论调,在网上激起不小的讨论。

  事实上,这类针对“舆论监督”的监督——不将矛头对准特权本身,而是对准民众“不恨特权,只恨有特权的不是自己”式酸葡萄心理的观点,在涉耍特权事件中并非首次出现。

  这就很尴尬了。当我们以为我们是在批评不公、伸张规则时,有人指出来,其实你的动机也不纯,你也不是啥好人,进而发出“灵魂拷问”:如果把你换成×××(如此次事件中的当事人),你确定你不会这么做?

  这样的拷问很有杀伤力,因为他启用了道德的武器。在道德逼视面前,每个人都是脆弱的,因为人性极为复杂,有时候我们也不能确认我们就一定了解了自己,所以面对逼问,就不得不在“灵魂深处闹革命”,以进行自我反思。

  但这种检讨,与舆论监督的目的毫无关系。

  这种看似清醒实则“理中客”的论调并不新鲜。几年前我就见过,依稀记得是这样说的:我们批评不公,并非是我们多么痛恨不公,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不公的位置上。看看,是不是很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检索发现,这句话可能最早出自韩寒。他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写到,“很多人恨特权,因为特权没有在自己手中。”青年偶像的杀伤力可想而知,不排除此语正是由韩寒发扬光大,然后几乎每一次当舆论向特权与不公“开炮”时,就有人若奉法宝似的将这句话拿出来,以示高明与深刻——看起来,它似乎确实是洞察了人性。

  但以特权破坏规则,在任何时候都是站不住脚的,天然就是舆论监督的对象。从舆论监督的触发机制来讲,事情本身的不义,从来都是公众情绪的第一触发点。

  相对于“由嫉妒引发的痛恨”,那种对由于规则被破坏而带来的不安全感,才是人们发声批评的关键。

  

“你痛恨的不是特权,是自己没特权”,庸俗化了舆论监督

网红进机舱。新京报视频截图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网红进机舱拍照事件中,“网红女友”得到机长的允许进机舱,这当然也是特权。当时舆论对此事展开猛烈批评,但批评的动机是因为“她能够进机舱而我们不能”吗?在这样的一个高风险事件面前,大概没有人会羡慕别人享有了这种价格昂贵的特权,人们关心与紧张的,或许是此种行为带来的危险——这可是与生命直接相关。

  再说了,批评特权与出于哪种动机,本身就没有关系。人心参差不齐,不排除一些人围观、批评特权事件,是出于某种看热闹的心态,是想看享受了特权者倒霉。

  但自由心证的范畴,只要没有付诸突破底线的行动,这也无可指摘,不必纠结。何况,揣测只能是揣测,无法被证实。

  说到底,将舆论监督说成是对自己没有享受特权的不忿,是将严肃话题庸俗化解读,它会模糊舆论监督的焦点,甚至将舆论监督陷入一种“不可知论”的境地:如果认为每个人批评特权的动机都是恶意的,舆论监督的正当性到底在哪里?

  舆论批评特权享受者,是因为特权破坏了规则,是因为特权让公共利益受损,这不一定要配上什么特别的赞许,但也绝不是一句“你痛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所能贬抑。

  对特权的敏感,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拿“你痛恨的不是特权,是自己没特权”对其诛心,还做高人状,没有太大意义。

  化用演员宋康昊在《辩护人》中的台词来做结尾:我们批评享受特权者,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享受特权,只是因为想要世界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新京报,不代表农权网的观点和立场

精选精彩评论/登陆才可以发表评论

表情: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