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从传统到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经营主体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经营组织。国家大力鼓励并扶持经营主体,而在这些经营主体中,合作社成为一个主力军。
什么是合作社?
合作社就是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进行经营,广大小规模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入社农户通过在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技术信息服务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某个环节上展开合作经营,降低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
为什么要发展合作社?
因为发展合作社的好处很大,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多力量大,可以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提高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但现实是农户在有规模的组织与单干之间仍然愿意选择单干,合作社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发展合作社,不发展合作社行不行?原因是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生意好做,伙计难搁。合作固然可以带来收益,但合伙人之间的利益纠葛可以合作带来的收益变成乌有。所以我们中国农户一贯喜欢关起门来做王爷,不喜欢与人合作,总害怕在合作中吃亏。这种观点在自然经济时代固然有其万事不求人,独立自主的好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却失掉了专业化分工的好处,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把自己作大做强。
我们的观点是合作社必须要发展,单干固然可以给人足够的自由,可以省掉与人打交道的麻烦,但是我们也失掉了做大事的机会。你一个人扛一根木头,固然不存在管理问题,自己的积极性十足,所有的收益和成本都由你自己承担,但是你一个人扛不了大木头,所以你只能住在茅草房;十个人抗一根木头,当然会有人偷懒,会有人假装在干活,但只要进行适当的管理,解决了众人合作中的激励问题,十个人可以扛起大木头,最终结果是大家可以住在更宽敞的房屋之内。
因此合作可以带来潜在的收益,好的管理可以把潜在的收益变为现实。我们的农民朋友们之所以不愿意和人合作是因为对合作的收益还不太了解,只要了解了合作的收益,并且掌握了管理合作收益的技巧,例如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自然就会走向合作。农户是一盘散沙,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但沙子一旦形成组织,沙尘暴的力量是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没有办法抵抗;同样,农户一旦组织起来,将会爆发伟大的创造力,必然推动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毛主席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老人家掌握了如何把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的诀窍。所以,合作社的领导必须要建立合作社,熟悉合作社,学会管理合作社,要学习刘邦,通过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不要学项羽,只知道逞匹夫之勇,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自刎乌江。
不发展合作社行不行?
不发展合作社行不行?我们的观点是不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经营方式由“家庭所有,家庭经营”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转变,这次变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大锅饭,激励机制不强的问题,导致最初设想的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规模经济追求变成了“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不堪局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无法解决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收问题。
第二次变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造,为了充分解决农户种粮积极性的问题,农村经营方式由“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向“集体所有,家庭经营转变”,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农民一家一户独立自主经营,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干的越多,得的越多,极大的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种粮的积极性。在中央其它配套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农业取得了大的发展,基本解决了我国的吃粮问题和农民的温饱问题。美中不足的是一家一户的农户不能适应大市场,农户的收入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作用下难以稳定提高。另外,一家一户的农户无法和市场上其他有组织的个体进行价格谈判,缺乏议价能力,总是处于相对被盘剥的局面。
此种情况下,农户需要合作社,需要组织的力量,把许多小帆船变成航空母舰,这样才可以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
第一个系列课程,我们邀请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副教授郭亚军,郭老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区域金融、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经济发展与贫困。
近年来致力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业现代化、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以及资源禀赋与贫困等方面的研究。多次在农业部全国干部培训班、省内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授课,其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分别在陕西农林卫视和杨凌电视台专题开讲,深获听众好评。近期他将给大家系统的讲解一下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