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权阅读 > 专题

正文字体:

错换人生28年案

专题文章

导语

2020年2月,28岁的江西九江青年姚策被查出患有肝癌,母亲许女士欲“割肝救子”却发现儿子并非血亲,而是河南郑州的杜女士所生,杜女士的儿子郭威则是许女士的亲生儿子。28年前的一起医院抱错婴儿事件由此被揭开。

  人物经历

  郭威出生时被抱错,错换人生28年事件当事人。目前是河南驻马店一名协警。

  郭威的年龄被改小了3岁,从92年改到了95年,出生地点也从淮河医院改到了驻马店计生站。

  个人生活

  养父母:爸爸是郭希宽,妈妈是杜新枝。

  亲生父母:爸爸是姚师兵,妈妈是许敏。

  相关事件

  2020年2月,28岁的江西九江青年姚策被查出患有肝癌,母亲许女士欲“割肝救子”却发现儿子并非血亲,而是河南郑州的杜女士所生,杜女士的儿子郭威则是许女士的亲生儿子。28年前的一起医院抱错婴儿事件由此被揭开。

  2020年3月,为了给姚策提供备选的肝源配型,许敏和丈夫姚师兵都抽了血,发现他们的血型是A,而姚策是AB。最后的DNA鉴定结果显示,“不支持许敏是姚策的生物学母亲。”4月17日,经过重重寻找,许敏在河南驻马店的高铁站见到了亲生儿子郭威。

  2020年12月7日,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对原告郭希宽、杜新枝、姚策诉被告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原告姚策诉被告淮河医院侵权责任纠纷两案一审公开宣判。

  2021年2月8日下午,“错换人生28年”案于河南省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宣判。

  为什么说郭威更了解“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真相”?

  5月12日,许母在社交平台上以悲愤的心情发文称:“从寻亲到对簿公堂的这一年多来,我经历了人生中各种艰难和痛苦。人生对我来说成了一段奇幻史……面临各种网暴、威胁,房子被侵占,负债累累,有人劝我放弃追查真相。我却一直在坚持。”

  她还坚称:“追寻真相,决不放弃!”

  不得不说,“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发生以来,该事件经过媒体的反复曝光,特别是期间该事件从“错换人生”争议升级为“偷换人生”争议后,已成为当前极其热门的事件,受万众瞩目。

  3月23日,当事人之一姚策病逝。

  3月27日,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表示:“人(姚策)走了,追责与探讨真相不能就此停止。”之后,当事人及司法部门加快了追查真相的步伐。

  而至到今天,万众所期待的“真相”依然是个谜,5月12日许母的再次发文也表明她“追寻真相”到底的决心。

  可以看出,许母发文的字里行间显露出其心情非常悲愤,这让旁观者看着就心疼。

  那么,许母的发文也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何谓“错换人生28年”事件之“真相”?

  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一、“真相”的原初含义

  所谓真相,即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打开真相的钥匙是事实。真相必须通过事实才能找到,事实揭示了真相的一个或者多个面相。真相比事实更完整,它是事实的全息展现。

  以上所述真相,实际上是真相的原初含义。

  从“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上看,这个“真相”就是当年的换换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时间进行的错换、是哪个环节进行了错换、是谁经手做出了错换的动作,是有人故意的错换(偷换)还是无意的错换?

  可以看出,当年如果有个摄像头在那里,我们今天可以调阅一下录相看看就会恍然大悟、清楚明白地知道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可惜当年的技术条件不具备。

  二、社会心理学真相

  虽然真相有着原初的含义,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不具备直接找到这个原初真相的条件。那么,在一些争议事件上(如错换人生事件),网络社会舆论便逐渐演绎出来一个“社会心理学真相”。

  我们生活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今天网络就是个大社会。而网络的神经是很敏感的,传播速度是很快的,但是相当多网民不太理性。

  网络社会相比现实社会存在极强的放大效应。目前,“错换人生28年”事件已经成为万众瞩目的影响面很大的事件。

  这样一个事件放在网上长期的炒作,当事人逐渐已成为网红名人,当事人的各种隐私(如证件、档案等)也很被动地放在了网络人为千万网民所知。甚至,医院的工作人员隐私、工作档案都被暴露了出来。

  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匮乏,广大网民又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渐渐地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关于该事件“真相”的信念。

  ——广大网民心中这个对“真相”的信念便是社会心理学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这个“真相”的可怕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一旦司法部门的结论未达到他们的预期,网民便会掀起一轮网络舆论风波。

  三、法律意义上的真相

  刚才我们分析了以上两个“真相”,实际上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真相,即“法律意义上的真相”。

  那么,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真相”呢?

  法律是严肃的、客观的、公正的,是讲证据的。

  以“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为例,4月21日,开封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就“错换人生28年”事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进行了通报,初步结论是,达不到刑事立案条件,不予立案。

  事实上,警方已经做了最大化的努力。“错换人生28年”一案发生年代久远、相关线索匮乏、涉及当事人难以查找。线索得一个一个摸,当事人得一个一个找,面谈求证都存在极大工作量。

  民警尽最大努力查找证据、寻找真相,但时代久远,证据不支持,现在不符合立案条件它就是个事实。

  开个个玩笑,除非有朝一日科技十分发达,能有时光倒流的机器,坐上时光机让时光倒流去一窥究竟,那时就会真相大白。

  说到此,其实笔者已经阐释了何谓“法律意义上的真相”——就是法律意义上必须认可的一个法理结论。

  有了这个结论才能进行下一步司法进程。

  有了下一步的司法进程,才能界定相关当事人(或法人)的法律责任,才能给相关当事人以各种侵权补偿,事件才会得到最终的平息。

  法律是讲证据的,再多的疑点也构不成一个证据。没有证据,便不能定罪。疑罪从无,那么刑事案件就不能立案,只能走民事案件。

  因此,这个民事官司事实上就建立“错换”的法理基础上。可以说,从法律意义上看,如果刑事不能立案,真相就是“错换”。

  目前来看,当事人中只有郭威是属于司法体系的工作者,他更懂法,因此他应该更了解“法律意义上的真相”目前来看就是“错换”。

  四、当事人常常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引发舆论热炒则不尽妥当

  在网络上依法合规正常表达观点和想法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当事人常常利用网络表达诉求,引发舆论热炒则不尽妥当。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社交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获缺的重要内容。法律赋予我们每个公民正常表达观点和想法的权利。

  但是,“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当事人频频使用网络表达诉求和想法,这又引发舆论热炒,总体上不尽妥当。

  4月21日,开封市公安局鼓楼分局就“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发布通告后,许母当即发声:“几个关键的环节依然没有答案。”许母又提出了11条问题,公布在网上。

  随后一波网络热炒席卷而来。

  后来,网络舆论批评又升级为网络舆论暴力,以至于4月29日晚许母委托某事务所发布声明,对近段时间以来对其造成声誉侵害的一些网络用户,提出严重声明,将提起诉讼。

  5月12日,许母又在社交网络发文,言述了一年来所经历的风波,表达了“追寻真相,决不放弃”的决心。而几个小时后,当事人姚策遗孀熊磊即在社交网络发文——《许妈妈,请停止互相伤害,我们都累了》,对许母发文进行了质疑和反驳。

  又一波舆论热炒甚至网络暴力跟来。

  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评述发文内容信息的真假,以及当事人的是是非非。单纯从事件当事人常常通过网络表达诉求这一方式会引发网络暴力来看,这种方式就不尽妥当。

  五、结束语——尊重法律、相信司法,等待司法部门的公正裁决

  网络舆论是有极强敏感度的、是有高度放大效应的、是有盲目从众心理的,因此它是不理性的,有时候甚至是与法制精神相悖的。

  笔者认为:

  网络不是查找“错换人生28年”案件真相的地方;

  网络不是解决当事人家庭经济纠纷和矛盾的地方;

  网络不是当事人发布隐私信息互相口诛笔伐的地方;

  网络更不是当事人呼风唤雨影响舆论倒逼司法的地方。

  当前,河南开封市两个司法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错换人生28年”相关案件的处理。无论是刑事立案还是民事案件变更,其结果都在出来的前夜了(结果很快出来)。

  无论结果如何,笔者都希望:

  当事人或普通公民都应尊重法律、相信司法,等待司法部门的公正裁决。

  只有司法部门才能给出真相。


结语

Copyright 农权法律网 www.nmq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6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