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天,国家出重拳整治“校外培训”行业,引爆社会舆论。
起因是7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意见”)
“双减意见”最重要的内容,莫过于要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些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换句话说,以后再开培训班,必须以公益为目的,不能赚钱。
不让赚钱了,哪里还会有资本进入?
所以这份文件,犹如一把断头台,直接“肉体消灭”了近年来高歌猛进的校外培训行业。
资本市场的反应是最快的。“双减意见”出台2天内,著名教育机构新东方、好未来的股价暴跌8成。这一赛道上千亿美元财富,顷刻间灰飞烟灭。
悲观情绪甚至蔓延至了A股市场,带来股市两天大跌。
教育中概股大跌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份文件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我们国家关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年年都有,一直没有断过。
“双减”意见出台前不久,国家高层还点名批评过各地兴起的“学区房”热。为此,多个城市出台“多校划片”等政策,试图抑制涨到天上去的学区房价格。
但也有人批评称,国家打击校外培训、抑制学区房价格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我国教育行业深度内卷,归根结底是我国教育资源太少造成的。如果人人都能考上好大学,哪里还会有学生和家长这么辛苦呢?
为此,社会舆论站成正反两派。
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国家重拳打击校外培训和学区房,还有哪些深意?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校外培训有哪些危害?
学区房和校外培训机构,可谓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已久的痼疾。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显而易见的两大危害:教育不公平、家长负担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小学录取制度一度模糊,家长可以自由为学生选择学校。由于重点学校的名额有限,录取谁由校方说了算,这就容易滋生“走后门”的问题。
于是在1986年,《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学区”概念由此而生。
但是,彼时还是“单位分房”时期,因此重点学校的学位,基本上还和父母工作单位绑定。直到新世纪后,国家开展住房市场化改革,特别是2006年,国家第一次将学校学位与学生户籍绑定,“学区房”概念这才多了起来。
就近入学的本意很好,生源来自哪里一查便知,大大减少了开后门的行为。可是中国人自古就有“孟母三迁”的择校情结,这一情结近年来转变为对学区房的追逐,
《央视财经评论》就曾报道过,北京出现过每平米46万的天价学区房。这种房子与其说是居住属性、不如说是教育属性更为突出——买家付出天价,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挂户口”,在附近的重点学校读书。
央视关于“天价学区房”的报道
然而天价学区房,有的家长买得起,自然有更多人买不起。最后,本意为了“堵后门”而实施的学区政策,堵住了权力、人情,却没有堵住金钱的力量,造成了更大的不公平。
并且,对于众多咬紧牙关、“上车”学区房的家长而言,这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他们的子女战胜了许多家境普通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接下来要面对的,则是同校学生的竞争。
于是乎,家长和学生们陷入了第二个内卷——校外培训。
就像在电影院,一个人站起来看电影,后面所有人都被迫站起来看电影一样。当班级里少部分学生上培训班的消息传开后,其他家长都会陷入“不能让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被迫卷入这场教育军备竞赛。
实际上,“所有人都不上培训班”和“所有人都上培训班”,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没有比这再标准的内卷案例了。
但对于那些校外培训机构来说,结果却大不相同。在这场“教育军备竞赛”中,他们充当“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北京约有八成学生,接受中小学课外辅导,这需要花掉一个年收入10万元的家庭每年1/3的收入。
孩子去上校外培训,父母光出钱不行,还要有时间。
7月初,南京一位确诊新冠的学生家长,暑期每日接送孩子去培训班,写满了她的流调记录,这应该是今天中国家长们最真实的写照。
南京病例流调记录
最终,“有学区房+上培训班”的富裕家庭子弟,和“没有学区房+没钱上培训班”的穷人学生,中考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而这,已经远远脱离了“义务教育”的本意——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能公平地接受9年教育。
教育资本化的负面影响
除了“加大家长负担、造成教育不公平”这两个大家都能感觉到的危害之外,校外培训行业还有两个埋藏更深的负面影响。
这两个危害都与“资本”有关。
过去5年,深陷“教育焦虑”的中国家长们,贡献出了“校外培训”这个价值一万亿人民币的行业赛道。
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培训机构,一时间风光无两,5年间股价上涨10倍!特别是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概念大火,众多资本青睐和追逐新生的培训机构,希望它们能复制前辈们的传奇。
例如截止至2020年底,成立仅7年的作业帮,已经融资8次,估值高达110亿美元;
成立仅9年的猿辅导,已经融资11次,估值高达155亿美元;
除了这两家以外,还有火花思维、掌门教育、一起作业等,如果再算上已经上市的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校外培训机构这个领域,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野蛮生长着。
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融资总金额达到了540亿,同比增长2.5倍。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自然是被用来扩张规模、“跑马圈地”。
校外教育机构要“跑马圈地”,第一步是进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招数无非是制造并贩卖焦虑,加剧教育内卷。
渲染教育焦虑的广告
除此之外,培训机构还要扩张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从社会上招聘,但为了打响名声,培训机构仍想方设法,高薪从公立学校挖主干教师。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边是公立学校编制内几千元的月薪,一边是培训机构上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收入,相信会有不少老师为之心动,选择跳槽。
更过分的是,还有个别老师不顾国家的明令禁止,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偷偷在培训机构教习,甚至还有“课内不教课外教”的行为,变相鼓动学生去上补习班。
长此以往,教师资源由公立学校流向培训机构,必然会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下滑。
更宏观地看,资本竞相追逐校外教育这个加剧内卷、不产生价值的行业,也与国家引导资本流向制造业、流向科技产业的大方向不符。
从这一点上来讲,国家打压校外教育行业,与“互联网反垄断”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这一战略导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教育内卷,真的是由于中国教育资源稀缺么?
“双减意见”一出,校外培训机构哀嚎遍野,但也有很多人为他们抱不平。
这些人的观点是:因为中国教育资源稀缺、教育竞争过于激烈,校外培训机构才能有生存空间。政府打击校外培训机构,却不想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纯粹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中国的确还是发展中国家,但在很多教育资源并不十分稀缺的地方,我们却总能看到学区房和校外培训机构林立。
例如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共有12所985大学,36所211大学,享受着教育特权。两座城市高考“211率”大概在14%左右,是垫底的广东的5倍。
按照正常思路,广东才是教育内卷最严重的地方,但是如果在百度新闻中搜索“学区房”关键字,北京、南京、济南、上海的新闻条目排名前四位,而广州、深圳等广东城市排名并不靠前。
再继续延伸,广东旁边的香港作为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十分丰富。700万人的城市,11所大学,香港大学排名世界第27位、香港科技大学排名世界第36位,排名比肩北大清华。
按道理,香港不应该教育内卷了吧?
但实际上,香港的校外培训广告遍布大街小巷。香港顶级金牌补习教师,比明星还赚钱,年收入可达7、8千万港币。
香港补习教师广告
所以归根到底,中国教育竞争压力大,还是由我们的民族性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向来信奉教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功利性地看待教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再加上资本煽动引起的焦虑,造成了人为争抢教育资源的氛围。
随着中国海外移民的增多,这种氛围甚至被带到了美国。
早在十年前,就有《虎妈战歌》这种鸡娃书流行于美国华人圈。美国人对于亚裔学生的普遍看法也是“不爱参加社团活动,更喜欢静静读书”,这种民族性非常可怕:据CNN报道,人口占比不到6%的亚裔,已经成功挤占了哈佛20%以上的学生名额。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教育资源再多也是不够抢的。归根结底,还是要整治这种已经异化的教育氛围。
而这一次“双减意见”的出台,就是缓解教育内卷的第一步。
政策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双减意见”出台立意虽好,但也存在明显漏洞。例如禁止开办校外培训机构之后,有钱人家请家庭教师私下辅导怎么办?
这个漏洞,就曾经造成韩国“教育反内卷”政策的失败。
和我们一样,韩国也是一个教育内卷盛行的国家,校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成为家长们的刚需。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韩国家长们忍无可忍,向政府抗议。于是在1980年,韩国政府颁布了《规范教育和消除课外补习过热的措施》,成立了30多个专项稽查队,负责取缔校外培训机构。
机构被取缔了,但上大学还是需要按分数排名。因此许多家庭开始聘请家教,普通人家只能找价格低廉的大学生;有钱人请的是要价高、但经验丰富的辅导老师。
这个漏洞造成的结果是,此后多年考进名校的学生,大部分依然来自富人家庭。很多韩国中下层家庭感到教育不公平甚至加剧了,因此再度呼吁放开校外培训。
在舆论压力下,2000年5月,韩国政府最终决定又放开校外培训,给出的理由是“禁止补习侵犯了儿童的受教育权。”
与中国类似,韩国教育内卷非常严重
韩国的先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警示。在校外培训机构逐渐消失之后,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想办法堵住“私人家庭辅导”这个漏洞。
办法已经有了。这两天,部分地方已经开始让“扫黄打非办”,主抓校外培训与家庭辅导行为。
新闻出来后很多人在嘲笑,但我认为这种办法非常正确。“家庭辅导”的隐蔽性很强,只有“扫黄打非办”这种有经验的机构才能处理。
7月27日,第一个撞枪口上的老师已经出现了,黄山教育局在该市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内,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某有偿补课的行为,进行了现场查处。
这次事件的曝光,是经过多位家长举报,记者连续蹲守,才最终将这位顶风作案的教师查处。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学生、家长的举报线索,加上“扫黄打非办”等部门主抓,将成为打击“私人辅导”的主要力量。
只要国家认真地去做这件事,堵住漏洞的办法依然是存在的。
40年来,最艰巨的社会改革
从表面上看,打击学区房与校外培训,只是一场针对教育的改革;但从更高纬度来审视,这是一场有关公平的社会改革中的一部分。
而本次改革并不突然,早有线索。
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已经从“落后生产力”转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国家的主要任务,要从专注“发展”,转变为“发展与公平”兼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率先开展“脱贫攻坚战”,弥补了长期发展以来,贫困阶层所缺失的公平。
如今改革继续升级,落到了中间阶层的头上。未来国家势必会推翻挡在众人面前的教育、住房、医疗“三座大山”。
在我看来,当前进行的社会公平改革,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不亚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
曾几何时,中国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40年前的改革,只完成了前半句话;而今天的改革,才真正试图实现后半句话。
并且相比于改革开放,今天的“公平改革”更加艰巨。
40年前,我们一定程度上是在学习西方国家体制、摸着美国过河,有样本可以模仿。
但今天的公平改革,连美国自己也做不到(韩国也失败了),世界上没有范例可供我们学习。所以这一回,我们是真真正正地“摸着石头过河”。
这是一场注定艰难且孤独的旅途,而披荆斩棘的中国,也因此而显得更加伟大。